深圳地鐵14號線及11號線福田-崗廈北區(qū)間將在本月開通
全長50.32千米的深圳地鐵14號線及11號線福田-崗廈北區(qū)間將在10月份開通并實現兩條快線的無縫換乘。值得注意的是,這不僅是深圳目前在建軌道交通線路最長,還是投入盾構機數量最多的軌道交通線路。
建設期間,深鐵集團聯合中國中鐵憑借著系列技術創(chuàng)新與規(guī)范管理,攻克了多個建設難關,以創(chuàng)新與質量立起了地鐵建設的標桿。
時間緊、任務重 “先隧后站”破難題
2020年1月,為進一步滿足市民生活就醫(yī)需求,地鐵14號線在深圳市腫瘤醫(yī)院旁新增嶂背站,但由于線路全程穿行地下,沿線地質條件復雜,加上地表風險源多,長大區(qū)間多,盾構施工面臨極大的困難。
時間緊、任務重,參建方還面臨著用地手續(xù)辦理程序復雜和前期工程工作量大等難題,為按時保質保量完成任務,深鐵集團聯合中國中鐵,利用“先隧后站”的施工方案破解難題。“我們設計并運用了大盾構擴挖小盾構成站技術,即采用小盾構先行大盾構切削小盾構玻璃纖維筋管片施工工法。相比傳統(tǒng)暗挖工法,這種方法機械化程度和安全性能更高,成本低、速度快,對周邊環(huán)境的影響更小。”中國中鐵負責人介紹。這是該技術在國內首次應用于地鐵施工,填補了國內盾構施工領域的空白。
據統(tǒng)計,在“先隧后站”的施工方案下,14號線盾構單頭掘進超過2公里的區(qū)間多達11處,最長盾構區(qū)間約5.7公里,總共投入盾構51臺。盾構施工過程中,參建各方通過逐項落實盾構機來源、逐臺分析盾構掘進指標、逐段制定掘進計劃等措施,保證了盾構按時始發(fā)、安全掘進、順利貫通。
施工難度之最大運城市綜合交通樞紐
記者走訪發(fā)現,龍崗區(qū)的大運城市綜合交通樞紐體量大,地上鋼結構雨棚“灣區(qū)之舞”造型復雜,據介紹,該樞紐工程被業(yè)內稱為“一大”“二高”“三難”“四復雜”項目。
據介紹,“一大”是指大運樞紐建成后將是深圳東部最大的交通樞紐;“二高”則是源于此處臨近既有高架線,又有地鐵3號線吊裝,施工安全風險極高;“三難”的背后,是時間緊、協調難、設計結構難;“四復雜”則指由于大運樞紐施工時需多次進行交通疏解、遷改等,工程接口和施工技術要求復雜。
此外,大運樞紐“灣區(qū)之舞”這一設計理念需要讓鋼結構展現雙曲線異形外觀結構,不僅需要在設計中提高準度,也要求在安裝中控制精度,為設計及施工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最終,通過上下一心的努力,大運樞紐創(chuàng)下了一個個紀錄,其中超大基坑自2020年9月開挖至2021年6月封頂,實現6個月出土86萬方,5個月完成6個標準站主體結構施工,同時在既有運營地鐵車站上方一次性成功吊裝重達144噸主梁,施工難度與風險系數均居全國之最。
標準化建設更智慧
多項創(chuàng)新成果獲轉化
“地鐵14號線全面推廣標準化建設,針對建設規(guī)模大、盾構資源投入大、工期緊張、快線建設標準高、沿線施工環(huán)境復雜等特點,制定了安全文明施工、工藝流程、質量控制要點等一系列標準化管理文件并逐一落實。”深鐵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
在管理上,線路全面推廣應用VR虛擬現實技術,建立了一體化信息管控平臺和軌行區(qū)主動安全智慧管控系統(tǒng),使軌行區(qū)管理更加智慧化、可視化、智能化。
現場施工過程中,中國中鐵根據重難點及科研需要,與國內外科研院所開展合作研究,實現了多項創(chuàng)新成果轉化。項目不但成功應用了全國首臺中心螺機式EPB/TBM雙模盾構機,還建立了數控鋼筋集中加工配送中心和生產指揮中心,采用行業(yè)領先的工廠化流水機組法道床預制板生產工藝,日均產量可達100塊,而且在裝配式軌道板智能制造的基礎上,全面使用了一系列軌道鋪架新工裝,創(chuàng)新使用城市軌道交通整體道床裝配式軌道“倒鋪法”施工工藝。
據了解,地鐵14號線廣泛開展城市地鐵綜合交通樞紐工程施工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從管理到施工等各環(huán)節(jié)共形成20余項創(chuàng)新成果,為現場施工攻堅破難,更為后續(xù)城市復雜環(huán)境下綜合交通樞紐工程施工提供了經驗總結與借鑒。
免責聲明:本網站轉載的所有文章、圖片、音頻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