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烏鞘嶺隧道見證鐵路發(fā)展
6月30日,“坐著高鐵看中國·蘭新高鐵行”主題采訪活動記者團來到武威東站,調研采訪三代烏鞘嶺隧道的建設歷程與烏鞘嶺精神的誕生和傳承。
烏鞘嶺位于甘肅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縣,在祁連山脈北支冷龍嶺東南端,平均海拔3000米。“地扼東西孔道,勢控河西咽喉”,烏鞘嶺自古就是中原和關中平原地區(qū)進入河西走廊的東大門,也是古絲綢之路的交通要沖。這里高寒缺氧,晝夜溫差大,氣候變化無常,自然環(huán)境惡劣,地質情況復雜,斷裂帶多,素有“中國地質博物館”之稱。
采訪中,中國鐵路蘭州局集團有限公司蘭州工程建設指揮部天祝指揮部指揮長張振瓊向記者團介紹了三代烏鞘嶺隧道的建設歷程。
1952年10月,蘭新鐵路開工建設,翻越海拔3000米的烏鞘嶺成為建設中的關鍵。蘭新鐵路烏鞘嶺7座隧道于1953年相繼開建,于1954年4月8日全部貫通。當時,受技術和條件限制,線路翻越烏鞘嶺時采用展線設計,通過延長線路來降低坡度、提高列車爬坡能力。
2003年3月,蘭武鐵路增建二線開工建設。2006年8月23日,全長20.05公里的烏鞘嶺特長隧道雙線貫通,較原長48.5公里的既有線路縮短28公里。自此,運營了52年的第一代烏鞘嶺隧道完成使命,停止運營。
2019年6月,蘭張高鐵蘭武段新烏鞘嶺隧道正式開工,全長17.125公里,設計時速250公里,為雙線特長隧道,也是我國第一座利用既有斜井施工并利用既有線通風的隧道。新烏鞘嶺隧道穿越4個總長1.56公里的巖體破碎帶,屬軟巖大變形、高地應力、高風險隧道,掘進過程中開挖面易變形溜坍,施工難度大、安全風險高。建設過程中,參建單位克服重重困難,歷時1203天(3年4個月),于2022年6月實現(xiàn)隧道貫通,比原計劃提前60天。
從肩扛人抬到無人化立拱作業(yè),從蒸汽機車翻越烏鞘嶺到高鐵列車一路飛馳,鐵路人傳承“高寒不畏寒,高坡不滑坡,有苦不怕苦,有難不畏難”的烏鞘嶺精神,書寫下三次征服烏鞘嶺的奮斗故事。在武威工務段、蘭州高鐵基礎設施段相關人員講述中,記者團身臨其境地感受到70年間鐵路人前赴后繼、銳意進取的斗志,見證了智能高效的技術手段在茫茫烏鞘嶺上鑄就的不朽豐碑。
“我將傳承發(fā)揚好烏鞘嶺精神,繼續(xù)守護好‘世界第一高鐵隧道群’,為新時代鐵路發(fā)展貢獻自己的力量。”歷經(jīng)兩代烏鞘嶺隧道建設、堅守高原鐵路二十載的蘭州高鐵基礎設施段軍馬場接觸網(wǎng)運行工區(qū)職工陳永紅說。
如今,第一代烏鞘嶺隧道已改建成為蘭州局集團公司烏鞘嶺黨員教育基地,展現(xiàn)老一輩鐵路人堅守烏鞘嶺,櫛風沐雨、艱苦奮斗、無私奉獻、以苦為樂的歷史畫卷,為傳承鐵路紅色基因、賡續(xù)紅色血脈提供有效載體。
新烏鞘嶺隧道的成功貫通,完善了我國高速鐵路網(wǎng)布局,彰顯了我國在復雜地質條件下開展鐵路隧道建設的強大實力和技術水平,在為我國鐵路建設積累寶貴經(jīng)驗的同時,向世界展示出中國在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取得的卓越成就。
免責聲明:本網(wǎng)站轉載的所有文章、圖片、音頻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wǎng)聯(lián)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